水至此而夷,山至此而陵;多变的气候,不变的青山绿水。
廉政版画、文艺巡演、党员公约、清风石刻……一场场精神盛宴,一次次思想洗礼,在特别的五月,以不同形式接连上演,以相同形式永不谢幕。
廉政版画,让廉政教育“接地气”
5月4日,18幅廉政版画在夷陵区小溪塔街道官庄村广场“集体亮相”,引来游人、村民和部分版画爱好者的驻足观看,大家纷纷拍照摄影,忙不迭的转发、点赞!驻足在一块块版画前,退休老党员许大妈坚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拇指。她说:“这样的版画看不够呀,不仅受了教育,还开了眼界。”
随后,他们又在夷陵版画传承人、习氏四兄弟的带领下,参观了廉政版画创作室,观看版画雕刻、印刷等一系列流程,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,感受廉政氛围。
夷陵区是三峡库坝区,夷陵版画有350多年历史,其风格淳朴稚拙,画面饱满简洁,蕴含着农民的智慧与幽默,已入选第四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“时代在变,宣教形式也要与时俱进”,夷陵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新瓶装旧酒,更添几分韵味,更接地气,才能把廉政教育的舞台搭建到全区每一个角落。”
文艺巡演,让廉政教育“聚人气”
“村干部是不是监察对象?”台下观众竞相举手答题,主持人选中一名观众,“是!”“回答正确!”然后主持人现场奖励小纪念品一个。
5月以来,夷陵区纪委监委按照 “十进十建”活动要求,结合第十九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,组建红色文艺“轻骑兵”在乡镇巡演,用人们喜闻乐见的问答、渔鼓调、小品、舞蹈等形式,把监察法、党员公约等知识送到基层群众家门口,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。
为提升监察法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,该区在节目的设计和编排上下足了功夫,突出地域特色,如把习总书记点赞的渔鼓调融入监察法元素,反复打磨、多次修改,努力让“小节目”讲好“大法规”,让文艺节目成为党规党纪最好的“翻译”,引导廉政教育从“生硬”走向“鲜活”,从“书本”走向“生活,”从“会场”走向“广场”。
“这个节目好,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事情,传递的却是党纪法规,我们喜欢看、听得懂、记得住。”在文艺巡回演出现场,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。
党员公约,让廉政教育“扬正气”
“习近平总书记4月下旬视察湖北时,在我区许家冲村点赞用渔鼓调填词的党员公约,这是对夷陵纪律教育的肯定,更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。”夷陵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说。
第十九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开展以后,该区将党员公约纳入活动内容,在全区923个支部开展学习活动,用浓厚党建氛围感染群众,持续优化发展环境。“今年,我们将调整完善公约内容,创新承诺公开方式,让党员群众都知晓、同监督。同时,抓好党员日常履约的督促检查,创新建立党员日常履责登记表,让‘党员公约’成为更有感染力、生命力的党建品牌。”太平溪镇党委书记张妮娜说。
“村看村、户看户、群众看干部”。许家冲党支部书记望作战带头不办任何喜庆事宜,很多村民自觉移风易俗,乡风文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,该村红白事务由2016年的92场次,下降到2017年的35场次。这是该区党员公约学习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。